學唱歌的重要觀念:科學解說共鳴位置!
想學唱歌,但常常搞不清楚共鳴位置是什麼嗎?本篇用三個基本原理讓你一次搞懂「共鳴」!
1.人聲=基頻+泛音群
例如:AH母音發出A3,由基頻率為220Hz,加上第一泛音,440Hz,第二泛音660Hz,第三泛音880Hz,以及其他泛音疊加而成。所以,人聲可以同時發出兩個聲音!( 請看影片1分20秒富安老師示範 )
2.小空間放大高頻,大空間放大低頻
根據駐波原理,人體為較接近半開放管的駐波
L管徑越長,能放大的波長就越長,頻率就越小,音高就越低。
簡而言之,管徑越長=大空間,放大的音高就越低。
3.聽聲辨位
簡單來說就是,聲音哪裡較大聲則能感覺到聲音在哪裡。
根據人體的解剖圖
喉腔/口腔空間較大,放大低音。上咽部空間較小,放大高頻。
當固定母音,從低音唱到高音的時候,聲音位置,感覺漸漸從喉部,轉移到上咽部。感覺聲音在胸腔或頭腔,就是各種共鳴的名詞由來。
※搭配教學影片由富安老師做滑音示範
而胸腔共鳴(胸聲)或頭腔共鳴(頭聲),其實有更精確的定義,請搭配音域拓展系列1,系列2影片有更詳細的解釋。
文章作者:謝富安 / 文章編輯:范范